网站首页 > 子女教育> 文章内容

在京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现状研究——以市两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例:In Beijing

※发布时间:2019-8-20 3:31:47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姐妹互换一家亲在京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现状研究——以市两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例:In Beijing city for example school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Suiqian children education research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pdf

  1.本站不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导 致进城农民工数量的猛烈增长,而家庭式的人口流动带来了农民工子女的教 育问题。在市小升初择校热愈演愈烈的时刻,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学情 况值得关注,呈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京升学的现实状况,对于更好地解决农 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论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市砥所打工子弟学校,对农民工随 迁子女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升学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力图呈现农民工随迁子女 在京升学的诸多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提出。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明论文的选题原因,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 研究方向,论述进行本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个案学校的相关情况,并从升学的准备、升学的去向选择、 升学主体的内心世界以及升学过程中的四个方面来呈现农民工随迁子女 在京升学的现状。 第三部分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在户籍制度难以更改的前 提下,从家庭、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目前切实可行的对策:在家庭 层面,农民工家庭应尽量减少流动过程中对子女成长和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子女的教育选择上应采取主动的态度;在学校层面,应当重视农民工随迁 子女的教育融入、学校对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支持;在国家层面,应当明确各 方的责任配置、教育政策应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多的平等受教育机会、 II 积极并适当高考试点。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京,升学 III Abs仃act Withthe of demand urbanization,urbandevelopment,the acceleratingprocess forlabor tothe ofthenumberof workers.the leadinggrowth migrant population movementsofthe theeducationofchildrenof workers. milybrought migrant in Childreninstudiesof workers the ofschoolchoice migrant Beijingbeginning hot timeis childrenorwifeofthe workers growingnoteworthy,showing migrant in to theactualsituationforthebettersolutiontotheEducationof Beijing study Childrenin an workers role. migrant indispensable research thetwo children methods,select Papersusingqualitative migrant schoolsin inthesmall in rise researchandstudiesthe Beijing,Children early of toshowthechildrenorwifeofthe workers processrisingearly,trying migrant in to realitiesof workersontbis reflecton Beijingstudymany migrant basis,to andmakerecommendations. ThiSarticleisdividedintothree parts: thethesis of the of studies First,clarify topicsreason,inSummary previous basedonthe of directiOilthe the and ofthiS study,discussespurposesigmificance wellasthemethodsusedinthe question,as study. therelevantcirculnstancesofthecase to Second,presents school,and present 诵ecurrent situationofthechildrenorwifeofthe workersin to migrant Beijing the oftheir whereaboutsofchoiceforfilrther studypreparationstudies,the studies, theliralitintheinner worldandstudiesthe ofthestudiesthemainfour process aspects. IV statusinthe The thebasisofthe reflection, third,on investigationsummary the levelsof andnational:at fromthethree mily,school suggestions practical betominimizetheflowthe of workersshould level,miliesmigrant mily in selectionof adverse onchildren’S and the impact growtheduca,tionprocess educationshouldtakea shouldbe at children’S given proactiveapproach;attention childrenin schoollinked theschoolleveleducationinto migrantworkers,home fromthe underthe thenational shouldrealize sterility;at level,it top andthe ofthefiscal of implementationpolicycompulsory and tilt,activeappropriateopenpilot. policy KEYWORDS children,InBeijing,Studies MigrantWOrkers,Migrant V 目录 摘要………………………………………………………………………………………………II Abstract….……………..………….………….……………….………….……………………………………….………….IV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选题缘由…………………………………………………………………………………1 一、国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不断重视……………………………………………………1 二、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过程中问题不断浮现…………………………………………2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4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5 第三节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5 一、概念界定………………………………………………………………………………………5 (一)农民工………………………………………………………………………………………6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6 (三)升学…………………………………………………………………………………………6 二、文献综述………………………………………………………………………………………7 (一)上不了学的问题……………………………………………………………………………7 (二)上不起学的问题……………………………………………………………………………8 (三)上不了公办学校的问题……………………………………………………………………8 (四)升学难的问题………………………………………………………………………………8 第四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9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9 二、研究方法…………………………………………………………………………………….10 (一)文献法………………………………………………………………………………….11 (二)法………………………………………………………………………………….11 第二章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现状………………………………………………………………12 第一节研究个案学校介绍…………………………………………一…………………………12 第二节升学现状…………………………………………………………………………………13 一、为梦想早作打算——升学前的准备……………………………………………………….13 (一)农民工家长的及早规划………………………………………………………………….13 vI (二)打工子弟学校的两面性………………………………………………………………….14 (三)学校社工与志愿者的积极………………………………………………………….15 二、敢问在何方——升学时的去向选择…………………………………………………….17 (一)小升初…………………………………………………………………………………….17 1.以打工子弟学校为主要的就学渠道…………………………………………………………17 2.公立学校是次要的就学渠道…………………………………………………………………19 3.回老家是实现梦想的渠道………………………………………………………………20 (二)初升高…………………………………………………………………………………….2l 1.以进入中职学校为主…………………………………………………………………………2l 2.直接工作成为次要选择………………………………………………………………………23 3.少数人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23 4.待学待业………………………………………………………………………………………24 三、彷徨与无奈一选择主体的内心世界…………………………………………………….25 (一)农民工家长……………………………………………………………………………….25 1.为子女重新寻找学校困难……………………………………………………………………25 2.担忧回乡子女的生活…………………………………………………………………………26 3.对政策的不熟悉和迷茫………………………………………………………………………26 (二)农民工子女……………………………………………………………………………….26 1.升学中缺乏对的定位和目标……………………………………………………………26 2.回老家重新适应困难…………………………………………………………………………27 3.在京继续就学看不到未来……………………………………………………………………28 4.工作中不公平对待………………………………………………………………………29 四、走不出的“”——升学过程中的……………………………………………….29 (一)家庭教育的脆弱性………………………………………………………………….29 1.客观方面…………………………………………………………………………………29 2.主观方面………………………………………………………...………………………30 (二)学校教育中的非性………………………………………………………………….32 1.公立学校………………………………………………………………………………………32 2.打工子弟学校难以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33 (2-2)有效政策的缺失…………………………………………………………………….33 VTl 第三章 反思与……………………………………………………………………….35 第一节 反思…………………………………………………………………………………….35 一、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35 二、流动与教育………………………………………………………………………………….36 三、身份与教育………………………………………………………………………………….36 第二节…………………………………………………………………………………….37 一、家庭层面…………………………………………………………………………………….37 (一)减少流动过程中对子女成长和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37 (二)在子女的教育选择上应采取主动的态度……………………………………………….37 二、学校层面…………………………………………………………………………………….38 (一)重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38 (二)学校对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支持………………………………………………………….39 三、国家层面…………………………………………………………………………………….39 (一)法律上明确各方的责任配置……………………………………………………….39 (二)教育政策应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多的平等受教育机会…………………………….40 (三)积极设立并适当高考试点………………………………………………………….4l 第三节进一步研究的思考…………………………………………………………………….42 结语……………………………………………………………………………………………………………………………….43 参考文献………………………………………………………………………………………….44 附录……………………………………………………………………………………………….47 致谢…………………………………………………………………………………………………………………….5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4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55 ⅦI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 一、国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不断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掀起了民,农民工这一群 体开始进入国家和关注的视线。农民工的流动最开始主要是个体流动,后来逐渐 出现了举家迁移的现象,一些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保障措施,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突出。1995年,教育部将研究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 问题列入当年的议事日程。1996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 少年就学办法(试行)》,引导流入地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在京、沪 等省市试点。1998年3月,国家教委、联合办颁发了《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 (简称《办法》),《办法》中流动入口子女在户口所在地无监护条件的可在流入地 入学。上述条例及办法虽然承认农民工随迁子女可以在流入地就学,但并没有出台具 体的实施细则。 由于教育政策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过程中出现了辍学、转学等诸多问题。 2001年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决 定》中强调“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管理为主,以 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 这是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流入地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责任。2003年9月,国务 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得到明显 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明确将1998年《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 法》中的“借读变成了流入地对流动儿童的“接收”;在经费问题上,从允许收 取“借读费”到制定统一的标准,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5号文件,提 出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流入地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 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 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 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 不得违反国家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同年修订的《中华人民 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 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是其他监护人 工作或是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 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和指导。 入地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 义务教育,并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2012年期间,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升学问题成为聚焦的热点之一,纷纷讨论解 决的办法。 从国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 教育问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逐渐完善并具体化,也体现了国家对这一群体重视程度的 逐步加深。 二、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过程中问题不断浮现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 1167.1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64.30万人,在初中就读 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02.88万人。1在京就学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形成一个庞大 的需求群体。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方面,2001年国家就提出了以流入地区管理为主,以 2l世 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的说法,并在2010年的纲要中再次重申。 纪教育研究院课题组于2011年8月在《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在何方?》 一文中将市的小升初政策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统一与特殊的并生(1993年一1997 1年 市整体的小升初情况不容乐观,问题也在不断滋生。笔者根据2010年和201 市教委发布的小升初政策在入学方面政策的变化做了下表: t 农民工子女中考困境何时能留城不返乡? http://edu.qq.com/a/20120224/o00393.htm. 2 2010年 2011钲 1.按本市户口对待的八类人员子女(持有区县 1.持有区县教委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 人力社保部门开具的“原下乡青年子女身 书》、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 份证明”、区县教委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 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 书”、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 部队师(旅)级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 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部 现役军人证件、区县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 队师(旅)级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等证明的适龄少 军人证件、区县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 年儿童按本市户口对待。 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乡镇人民或街道办 事处开具的《子女关系证明信》及其父(或母) 本市常住户口登记卡、市人力社保部门签发有效 的《市工作居住证》以及“中建保华建筑有 限责任公司子女身份证明”)、企事业子弟以及 残疾儿童入学同上操作。 2.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按照 2.根据《关于印发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 《市人民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 理办法的通知》(京教基(2010)17号),无本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 市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少年,因家长在本市 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办理,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可 不收借读费。各区县教委要采取措施,统筹规划, 申请在本市中小学校借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统一管理,切实做好本区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 在本市借读的,需持家长在京居住证明、户口 学工作。 簿等,经暂住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 确认后,开具在京借读证明,到暂住地就近的 中小学校联系借读。接收有困难的,由区县教 委协调解决。根据有关,严格违规收 取借读费。 3.凡属区县以上人民人才引进计划的海外 归国人员、各类引进人才子女入学的,按相关 ,由区县教委协调解决。 从表可以看出,政策调整后,四类按照市户口对待的非京籍学生并未包括农 民工随迁子女,政策中的无本市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少年如果申请借读,就读 条件由以前的五证变为两证。就在小升初政策公布不久,市教委有关人员就做了权威 解读,按照《市实旋中华人民国义务教育法》,2011年,我市在依法 保障平等接收符合条件的非京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努力和基本政策不变。 入学基本要求不变: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父母 或监护人提供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 在地乡镇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五证,经暂住地街道 办事处或乡、镇人民确认后,开具在京借读证明,到暂住地就近的中小学校联系 借读。学校接收有困难的,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2政策的改变只是对某 些特定的人群有益,而对大多数处于就学困境中的农民工子女来说,他们的教育处境 只是被重新提出来又安放在原地而已。教委对有强烈就学需求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京 就读并未给出明确的就学安排,在政策制定上还留有余地,这也造成了农民工父母在 为子女寻找就读学校过程中困难重重,由于公立学校的种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 就学实况和政策却有很大差距。农民工的子女并未成为此政策的真正受益者,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就学条件并未改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面临着严重的不公平 现象。 从2011年6月份以来,市大兴、海淀、朝阳三个区县陆续有打工子弟学校被 、拆迁的消息传出,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的学校被拆掉,在分流的过程中, 教委委托学校的接收能力有限,在拆迁过程中也遗留下一系列的问题,农民工随迁子 女的就学问题不断浮现。这一事件又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引来了社会的关 注。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 笔者自从2009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师从韩嘉玲教授以后,一直在导师组织的流动 人口行动与研究中心进行实践活动。流动人口行动与研究中心是一个自成立就扎根于 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公益组织,主要服务的对象是不同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 他们来自全国的不同省份,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经历。借着在流动人口中心的工作, 笔者开始进入了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接触的第一线,随着各种有关流动群体项目走进社 区和学校的开展,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一群体的方方面面。 农民工在这样一个光鲜亮丽的大城市中,不仅要工作上身体的劳累,而 且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城市对心灵上的压力。农民工随迁子女特别是他们的教育问题 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在研究中心每年都会遇到高年级的孩子在面临升学的 时候回了老家,他们有的是在出生,有的是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带到了,在 面临升学的关头他们不得不离开父母而回家上学,有的是和父母或是其中的一方回去, 有的是一个人回去。离开自己一直生活的,回到并不熟悉的家乡,这些孩子有很 多的不适应和孤独感,内心的滋味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政策的,家庭能力的不足等现实的藩篱,在升学的转折点上,农民工随迁子 2 非京籍儿童入学政策不变仍需提供“五证” http://news.qq.corn/a/20110508/000025.htm. 4 女的去向变得各式各异。他们在面临升学选择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过程?每一种选择 的结果映射出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他们面临怎样的未来?谁来为他们的未来负 责?笔者带着这样的关心与思考开始走进这一题目。在流动人口行动与研究中心的经 历和感受使我对这些孩子特别关注,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更深地了解他们、帮 助他们。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是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外来人口的 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些年来,大量的流动人口的涌入及长期居住,对的城市 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好流动入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包括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 就学、升学问题,对于完善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确保社会安定,促进整个城市生活正 常、有序、和谐、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农民工随迁子女正处于身体发育、品格形成、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能 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将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在这~时期缺乏应 有的教育机会,这种边缘化的成长就会对社会产生无法想象的消极影响。本研究通过 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京升学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农民工随 迁子女教育问题更深的关注,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意义。 笔者通过呈现两所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升学状况,通过升学 前的准备、升学时的去向选择、升学主体的内心世界以及升学当中的四方面来呈 现,在现状基础上反思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从 家庭、学校、国家三方面出发提出可行性政策。 升学是教育的一个缩影,升学过程中问题的存在也凸显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整个 受教育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笔者选取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调查 和来了解来自当事人以及相关者对升学的看法和感受,来凸显农民工随迁子女教 育过程中的不公平及更加不利的弱势成长,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 育事业的关注,并期待国家层面有更加切实和具体的改善策略。 第三节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目前关于这一群体的称 谓多达十余种: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流入人口、外来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暂时迁 移人口、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农民工、民工等等。3这些不同的概念被不断的交替使用, 2006年发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使用“农民工”这 一称谓概括相关的外出务工农民群体。本文将采用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对“农民工 的界定,认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范畴,是指具有农村户口, 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员。他们是在农村拥有土地但又离开了农村和土地、在城市务工但又没有城市户口的 群体。是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4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 农民工家庭化的流动也带来了其子女的不断流动。农民工子女包括两种不同的人 口群体:一是指父母外出务工,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 就是随迁子女;二是依然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农民工子女,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留守儿 童。本论文所研究的群体属于前者。笔者结合学者们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普遍定义, 在研究之始将本论文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定义为指6一14周岁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 地,在流入地生活并接受教育的人群。但在深入田野研究中不断发现,由于农民工家 庭的不断移动,造成在子女入学的过程中呈现大龄化的现象,传统意义上的定义所限 定的年龄已和实际情况有出入,尤其是在初三学习段,有的孩子年龄己超出了意义上 的定义范围,所以笔者将研究对象——农民工随迁子女从几个方面进行定义:从学校 类型来说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年龄上来说处于6-18岁;从就学阶段来说是小升初 和初升高阶段;从户籍方面来说,户口仍在老家但在迁入地就读学习的农民工子女。 这些农民工随迁子女有的是在城市出生,有的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带出,虽 生活在城市,但却无法享有同城市儿童同等的生活、教育条件,在繁荣的大城市里处 于边缘性的弱势地位。 (三)升学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广泛的研究范围,本文研究的升学问题只是其 3段成龙.我国的“流动人口”,.西北人口,1999(1):23. a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匕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541 6 中的一部分。升学,意指进入更高一级的年级或是学校学--j。本文中农民工随迁子女 的升学主要从以下方面定义:升学主体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研究群体的范围是市 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升学状况,升学的时间主要指小升初和初升高,目前关于农民工随 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方面的探讨仅限于义务教育前后,且初中后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 的升学和就学问题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当市的“小升初如火如茶进行,“择校热成为反应最为强烈的社会问 题的时候,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学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焦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 本文尝试从微观层面解释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时农民工家庭的选择经历,包括在孩子 升学前的规划和打算,选择时的出和渠道,选择前后的彷徨与迷茫,选择过程中的 等方面去呈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京升学的情况。 二、文献综述 自从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 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之后,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浮出水面,但真正意义上的 研究,大致是从1998年前后开始的,2000年之后逐渐丰富起来。从研究的视角、广 度和深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全面关注阶段以及深入研究阶段。笔者从 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的发展脉络为角度,梳理一下相关方面的研究,在做文献综 述的时候,笔者也了有关流动儿童的相关文献。 (一)上不了学的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最先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 加,以及家庭化迁移的趋势,使得城市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城 市中不能及时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吕绍清、张守礼在《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调 查》一文中指出,适龄儿童入学率低,无法在可受教育的年限及时入学。在300 多万的流动人口中,6~14岁的学龄儿童占3.6%,达10万人,而入学率只有12.5%。 其中87.5%的流动儿童被在学校得校门之外。同时因为入学难导致在校流动儿童 的“超龄”现象严重。段成荣、梁宏(2004)在对全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的调查结 果中显示,6岁未上学者占6岁主流动儿童的46.9%,9岁和10岁还在上小学一、二 年级者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19.7%和4.6%,甚至11~14岁的在学流动儿童中仍有个 别还在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者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 31.5%和10.O%。入学难的问题仍是流动儿童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7 (二)上不起学的问题 由于流动儿童的家长在城市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工作,经济收入整体较低,对子女 的教育支付能力有限。再加上户籍制度的,流动儿童想要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 出现了很多门槛,需要交纳各种名目的费用。流动儿童在制度上无法享有和城市儿童 同等的受教育,在经济上享受不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韩嘉玲(2001)《市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在调查中一位曾读过公立学校的学生家长表示,除 了借读费、赞助费、书杂费,平时还有很多隐性开支:如校服费、活动费(如春游、 秋游)、费(课后英语班、作文班)、班费等,这些隐性开支往往令几张捉襟见肘。 起学的直接原因,户籍制度成为了更深一层的。 (三)上不了公办学校的问题 打工子弟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上起NT积极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公平地接受义务教育。韩嘉玲(2002)在《关于流动人口的子女 教育问题——以市为例》一文中分析了打工子弟学校的基本状况,指出这类学校 的特点表现为流动性、边缘性、不规范性,并提出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适龄儿童无条 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公立学校要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等相应的对策和建 议。杨东平(2007)在《务实解决打工子弟学校问题》~文中也指出,当时的297 所打工子弟学校中取得办学许可的仅58所,未经许可自行办学的239所,“黑学校” 的办学条件落后、教师待遇差,同时还存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隐 患,以2006年市流动儿童总数37.5万计算,进入公办学校的比例目前为62%, 也就是说还有14.25万名孩子要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 的阻力很大。 (四)升学难的问题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 学难问题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升初 的需求基本上能够满足,但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这样的阶段却面临很多的困难。 在一些流入地的升学制度中,中考、高考报考必须具备当地户籍;国家的高考政 策也,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报名。这些和政策致使农民工 随迁子女面临着无法升学和继续读书的问题。沈小革、周国强(2005)在《广州市流 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分析了广州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全校20多 万在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中,小学占65%,初中占25%以上,在本地读职中和高中的 不到10%,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最终离开了城市,返回户籍原地。吴晓燕(2009) 在《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的现状》一文中指出初中毕业后滞留在上海 的流动人口子女约有一半的人跟随父母在沪经商、帮工,少量进入中专、技校或 其他中等学校就读。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流动入口子女游荡在城市之中,出于就业就 学的两难境地。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时候发现,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研 究的许多方面都有过比较深入的论述。大量的研究都重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某一阶段 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原因分析,而缺乏连续性的研究。很少有人就农民工随迂子女的升 学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且研究更多的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而对初中后阶 段教育的研究较少。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学问题是一个一系列的问题,对这一群体升 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之前的研究很少从农民工家庭和子女 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教育问题,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主体的观点和感 受。 . 结合文献综述以及实际田野调查中所了解到的信息,笔者将研究的关注点锁定在 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京的升学问题。由于力量有限,无法从宏观上去把握整个 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学状况,仅选择了两所有代表性的打工子弟学校作为研究 的对象,尝试从微观层面切入,走进田野了解他们升学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力图 呈现他们升学的现实情况,从点到面,由局部调查转向全局分析来思考农民工随迁子 女升学现实的相关问题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点,一方面在一定 程度上弥补了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的一些欠缺,另一方面以石击浪, 以此引起社会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关注。 第四节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在笔者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后,开始 对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研究开始后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将研究范围逐渐缩小。 质性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在笔者确定了将自己的研究放在探讨农民工 家庭在子女升学过程中的选择历程的时候,笔者一直在思考通过哪些渠道和人群来获 得资料,即对研究对象的思考。 由于力量和能力有限,笔者无法去呈现整个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学情况, 而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京就读的学校主要有:一是公立学校;二是打工子弟学校。 我国方面虽已明确提出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但 由于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较多,公办学校的接受能力有限,再加上种种条件的 ,笔者将研究兴趣更多地放在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的升学情况,呈现 农民工家庭在子女升学选择上的真实历程。 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本身的流动性,以及升学问题所涉及的对象在每一阶段 都有不同类型的人群,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为的两所打工子弟学校——_H学 校和z学校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及一个流动人口行动与研究中心里处于这两个阶 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笔者依据质性研究注重的“目的性抽样”的原则,抽取为本研 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包括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班主任和学校的教育主任等。 选择的两所学校基于以下原因:①两所学校都是经教委批准办学,并且学校设有 小学和初中部,便于从整体上进行研究;②两所学校处于不同的区域,在升学方面的 政策也有不同,便于比较研究;③平时和两所学校的师生有交往,对学校和学生的情 况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拉近了理论和现实的距离,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强调 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研究的结果和理论。 5将研究的目光回归到情景式的社会现实中,更加注重从微观层面去解释和说明问题。 质性研究关心的问题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它更强调导致结果发生的过程。6 ‘ 目前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方面尤其是升学问题的研究上,缺乏的正是从现实 情境中当事人及与当事人有关的重要他人的体验和视角出发去知晓问题的实质的研 究。白笔者将研究的问题定位于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学问题之后,一直在不断的 思考与改进,力图从微观层面去呈现他们的升学情况,包括在升学前是如何打算并规 划行动的,都有什么样的选择,在升学选择中影响农民工家庭选择的因素,以及在此 过程中这一群体的内心反映和状态如何,笔者试图在与农民工家长和孩子以及学校相 5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一匕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 6 JosephA.Maxwell著,陈浪译.质性研究设计【M】_匕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9 10 和老师的接触中去发现和呈现这些问题,并能从这些具体的真实性资料中有更高一层 的意义建构。 在查阅相关质性研究的资料以及对本研究问题的不断思考中发现,质性研究的特 性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为指导,力图在 自然情景下做深入细致的考察,并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共情中尝试对他们的生活故 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自己的解释性理解。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一)文献法利用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ONKl学术期刊、国家地 方政策文件以及网络等资源搜集资料,了解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及升学的研究成 果和研究动态,形成了前期的文献基础,并在成文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文献不断完善 自己的思。 (二)法以口头的形式,根据被访者提供的信息搜集研究所需的事实材料, 获得第一手资料来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信息,尤其在研究比较复杂的情况的时 候需要向不同类型的群体了解不同的资料。当笔者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农民工随迁子女 的升学问题上时,先去两所打工子弟学校向六年级和初三班主任了解学生小升初和初 升高时的大体去向和情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完善各种去向信息。在掌握了学生在不同 的升学去向上量方面的基本资料后,决定采用的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在升学 选择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包括升学前的准备,升学时如何选择,升学过程中的内心世 界如何,升学过程中的因素等。 提纲是笔者在事先的田野经验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的,通过与对象 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主要在学校和学生家中,也有对对象以电话的形式进行间接 交流的形式来搜集信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尽可能的客观性。最好的对象通常 是那些对自己的文化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和能力、自己经历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研 究事件、并且有能力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人。7在之前,笔者尽 力与对象营造融洽的交谈氛围,建立互信的关系。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 班主任、学校的主任。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会对同一对象视情况确定 的次数。通过与升学情景有关的当事人和重要他人,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情绪 反应,以及他们行为所蕴含的意义,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内心活动和思想观念。 7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5 第二章 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现状 第一节研究个案学校介绍 H学校创办于1997年,全部招收进城务工子女,2004年8月获得办学许可证, 2008年办学类型由小学学历教育变更为中、小学学历教育。没有高中,目前有学生近 千人,其中初中240人左右。学校有很多资源是各个社会机构赞助的,校址是租用的, 租金一年需70万。整个初中部生源流失比较严重,大约每年都有近半数的学生离校返 家乡。而这些上完初二或者初三回家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绩好的学生。因为打工 子弟没有户口,不能读的高中,即使可以就读也必须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另 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在参加高考。初三的学生回家乡的较少,多数都参加 的中考,然后进入职业学校。 z学校是市海淀区教委批准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1999年建校以来已经发展 成为初具规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千余名学生、百余名教 师,教务处下设小学部和初中部两个教学主体。学校的教师队伍非常稳定,从学校创 办初期到现在一直在学校工作的教师有十余名,其他多数教师的工龄也在3年以上。 由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于2005年11月被海淀教委批 准。当2010年海淀区教委试点全区所有小升初学生包括流动儿童统一电脑派位时,该 学校也在试点范围之内。 2010年4月,市教委发布了《关于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京 教基[2010]12号)》,该《意见》明确了“学校应首先接收服务片内学生,本 片内每个应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新学年开学时都能够入校就读,确 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失学”。还要求各区县教委要“采取措施,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切实做好本区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之后,海淀区教委首先试点落实该《意 见》,全区所有小升初学生包括流动儿童统一实行电脑派位,Z学校也在此范围内。H 学校位于石景山区,在小升初时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电脑派位的政策并未覆盖此区。 12 第二节升学现状 一、为梦想早作打算——升学前的准备 根据市教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市义务教育阶段随 迁子女已达47.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39‘3万人, 达历史新高。面对巨大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市委市和各有关 部门高度重视,自200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12个有关做好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政策 文件,确立了一整套从接收随迁子女入学到规范自办学校管理以及对随迁子女教育工 作加大扶持的政策和措施。8但是国家关于高考的政策依然没有改变,随着农民工群体 知识面和见识的不断拓宽,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农民工群体对子女的 教育需求在不断的增加,面对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显性和隐性的距离,他们在挣扎着, 不断地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步都在理想和现实中衡量。 (一)农民工家长的及早规划 流动人口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与自强意识,自卑与自强的矛盾常常交织于他们的 内心,他们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但又感到自己力量的渺小和不足,于是他们对子女 的成长倾注着极大的期待。9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摆在农民工家长面前的是对孩子 出的各种打算,是返乡还是留城;是进入公办学校还是打工子弟学校;初三毕业后 是继续学习还是就业的问题。一系列的问题随之产生,虽然在现实中面临很多的困难, 但随着农民工家长对子女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升学教育社会大的影响,使 得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为自己子女的学业道做好了打算。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l》显 示:农业流动人口更希望在大城市落户,主要目的是为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26%愿意 “农转非的人员中,大部分(68%)都希望落户大城市。城市的教育资源成为吸引乡 镇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最主要原因。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长期所感受到的各方面差异, 促使他们期待通过教育来弥补,来改变他们子女的农民身份。LM的家庭2000年来到 ,LM是在三岁的时候被父母带到,小学一直在z学校上学,当问到对孩子上 8 迁子女已达约47.8万人 9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丛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 学是如何打算时,他的父亲说道: “我和孩子的母亲都是卖菜的,文化水平低,干的 都是体力活,很辛苦。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和自己一样,所以孩子上到六年级的时 候就张罗着回家上学的事情,因为不允许外地的孩子高考,加上孩子的成绩不错, 就回家上初中,将来好考大学。” 有一部分家长考虑到孩子以后不能在京升学,甚至在子女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 让其回老家上学,目的是为了提前适应老家的教学节奏,及早赶上老家孩子的学习水 平,回归到上高中、考大学的正常轨道上。这也是两所学校小学和初中阶段,往往在 低年级的班级人数相对高年级要多一些的原因之一,除了受政策的影响,也跟家 长对孩子学习的及早规划有关系。 做及早准备的农民工家长在子女的升学过程中就处于主动的,在决定和选择 的过程中也有充分的时间,能够使子女相对较早的有一个明确的教育去向。而那些没 有做好准备,在升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农民工家长,也会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以 及正确全面的升学信息而疏于为子女进行教育选择指导,就会使子女失去一些教育机 尘。 ’Z:0 (二)打工子弟学校的两面性 以笔者所选择的两所个案学校为例来说,在农民工子女升学决策的过程中,虽然 学校不能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但其作用无法忽视。一方面,学校在农民工子女的 升学中为农民工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公办学校为那些能够进入的农民工家庭的子 女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就学条件,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也为一些受条件的农民工家 庭提供了一个暂时稳定的就学,使得他们的子女依然可以继续留在他们身边在城 市受教育,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而且,在农民工家庭为自己的子女做教 育决定的过程中,学校也起到了提供信息的作用,学校的老师为家长们提供自己知晓 的升学信息,帮助家长去决策孩子的毕业去向和专业的选择。比如有的学生想初中毕 业后选择计算机专业,学校老师就会帮助他分析当前的行业形势,现代社会电脑几乎 人人都会,计算机专业属于几年前的热门专业,就会鼓励男生选择厨师、数控机床电 工,女生选择酒店管理、会计、金融等。两所学校在学生升学尤其是初升高的时候, 不但会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联系的中职学校会在每年将近毕业的时候去到两所学 校去招收学生,而且学校会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尽可能多的关于中职学校的信息,包括 学校的名称、专业,有的还会组织学生集体去某个中职学校参观。,家长在选择学校的 时候,也会去询问学校老师的。 14 但是另一方面,学校在农民工子女的升学过程中也有自己功利性的一面。学校的 某些行为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到,尤其在初中阶段,当很多农 民工家长和学生处于选择的岔口的时候,学校并未给出真正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教 育信息。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学校会在每年每班当中挑选成绩特别好的学生,私 下劝其回乡就读,目的是可以考个好的大学,而这类学生只是每个班级中一两个学生 而己,学校并未以平等面向所有学生的形式来分析当前摆在农民工子女面前的道, 如一位主任说:“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孩子这样劝化的话,那么我们的学校还怎么开 办……’’。没有支持的条件下,生源的充足是打工子弟学校得以的最重要的保 证。这时候学校在做决定时就会从学校自身的利益出发,顾及少量学生,做出对自己 有利的分流。H学校设立的班,一方面吸引了学生在学校就读的稳定性,另一方 面也是学校为争取生源而做的一种努力。 学校这种隐蔽性行为之下隐藏了其作为组织的~种特性,借鉴美国组织社会学家 艾兹奥尼提出的社会组织性质分析框架10,根据组织为使其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 的控制手段的区别,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 学校组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于教师而言是兼具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而对学生 而言属于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组织。而笔者认为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学过程中,学校 1年8月,一股拆迁风刮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这种性质兼具功利性的一面。尤其在201 进的打工子弟学校,大兴、朝阳和海淀共关停24所打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绝大 多数为未经批准的自办校。在风雨飘摇的下,打工子弟学校也在为自身的存 在寻找根基。 (三)学校社工与志愿者的积极 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各方人士 的关注。打工子弟学校也成为众多机构和个人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的一种媒介, 这其中志愿者群体对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所个案学校属于导 师韩嘉玲的项目学校,以韩老师为领导的研究团队就在两所学校开展工作。每所学校 都有一名研究团队作为学校社工负责与整个学校的协调工作,通过招募大学生志 愿者来到学校支教,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此服务学校和打工子弟。在学校的志愿 10Etzioni,A.W.,A of ComparativeAnalysisComplexOrganization,绵贯让治监译:《组织 的社会学分析》,培风馆1966年日文版,第12“53页。 15 者主要负责班级的主题活动(活动的主题一般以学期为单位,由社工或者志愿者协调 人员进行初步规划,然后交于研究团队全体集体讨论,最后能得到最终活动方案)、 协助班主任或是任课教师学生、讲授副课,还有专门的知心姐姐信箱,帮助学生 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烦心事,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在打工子弟的升学过程中,研究团队在打工子弟学校的负责人会组织志愿者,一 方面不断为农民工家长提供各种信息,包括的政策信息、学校的招生信息等,帮 助他们分析具体专业的就业趋势和就业前景,包括国家对一些专业的扶持政策以及不 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补贴政策等,尽可能地帮助农民工家长和子女,而且在提供建 议的同时会考虑到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还有子女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 另一方面也在学校通过组织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升学决策指 。比起小学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初中阶段的农民工子女面临的问题更多,很多学生 一直在迷惘中生活学习,尤其是面临毕业,人生的十字口不知该如何抉择。为了更 好地指导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初升高毕业选择,导师韩嘉玲带领研究团队通过不断 的讨论、研究、改进,编制了《民工二代继续教育培训手册》,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对未 来道进行正确选择提供指导性培训。笔者也作为项目组之一参与了手册的编写 和修改工作。 初中毕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主要有三种选择:一是很少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会 回到老家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为将来升大学做准备;二是很大~部分学生会进入 城市的中职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三是初三毕业后直接工作,打工之,成为新 一代的农民工。培训手册首先让每一位毕业学生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性格、兴 趣、爱好、特长进行分析,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树立积极的形象;其次介绍了 毕业之后可以选择的主要道的利弊,目的在于使学生看清道,并认识到不管 哪种选择,只要努力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接下来针对每一种去向选择分别做进一 步的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去具体认识每种去向选择,以及在每一种去向选择中需要 注意的问题,比如介绍中职学校选择的时候,会介绍中职学校的类型、如何获取中职 学校的信息、选择中职学校时要考虑的因素,并在附录部分会附加上国家和省级、市 级重点职校名单,便于学生和家长获取信息。手册在介绍完三种主要选择时在最后一 章还安排了终身教育、自信人生方面的培训内容,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无论最终的选择 如何,都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鼓励他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手册 编制完成之后,驻学校的社工会组织志愿者在学校的每个班级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 16 活动,活动后提交活动记录,反馈活动的情况。 社工和志愿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支持功利性的,能够根据当前国家对农民 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政策和升学政策,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在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种社工和志愿者介入打工子弟学校的 方式,弥补了打工子弟学校及其教师在管理和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不足。 二、敢问在何方——升学时的去向选择 笔者了两所学校两年的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升学情况,通过不断的走访学校, 向毕业班的班主任、学校领导、社工志愿者询问学生信息。 (一)小升初 笔者分别对2010年和2011年两所学校六年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毕业去向做了统 计。 2010年小升初去向统计结果如下: 去向 公立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 回老家 辍学 未联系上 H学校共144人 43人 75人 23人 2人 1人 Z学校共81人 16人 46人 16人 1人 2人 两校总和比例 27% 54% 17% 1% 1% 201 1年小升初去向统计结果如下: 去向 公立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 回老家 未联系上 H学校共106人 39人 52人 14人 1人 Z学校共83人 25人 47人 10人 1人 两校总和比例 34% 52% 13% 1% 1.以打工子弟学校为主要的就学渠道 201 1年市打工子弟学校的拆迁浪潮,使人们重新思索打工子弟学校在农民工 子女就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打工子弟学校存在于国家义务教育体制之外,是义务教育 边缘化的一种体现,它的存在反映了义务教育体制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上 的乏力。当前的教育资源有限,才使得打工子弟学校产生并急速发展,也成为农民工 随迁子女就学的主要途径。 从统计结果中的两校总和Lt-,侈tJ可以看出,2010年进入打工子弟学校的两校总和比 例为54%,2011年的比例为53%,两所学校都有超过一半的六年级毕业生选择了留在 17 原打工子弟学校读初中。两所学校所呈现的以打工子弟学校为主要的就学渠道的现况, 与国家的“以公立学校为主的政策不完全相符。 以Z学校来说,虽然2010年和2011年学校的小升初都有电脑派位政策的覆盖, 毕业生中47名留在了原打工子弟学校。为什么在电脑派位政策的优惠下以及公立学校 办学条件超越打工子弟学校的多重下,很多家庭却选择了留在原打工子弟学校就 读初中?经过对家长、学生、学校老师相关的了解后,笔者总结出以下原因: (1)公立学校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种种 市教委在2002年首次提出了外地户口的儿童进入公立学校需提供五证的要 求,所谓“五证”是指家长或监护人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 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 簿等证明证件。农民工家庭子女要想在公立学校就读,必须出示五证。电脑派位政策 虽然原则上是“免费、免试、就近入学’’,但是必须准备相关证件才能够参加统一派位。 很多家庭在准备证件的过程中因为证件无法准备齐全就放弃了就读公办学校。公办学 校入学程序繁琐,费用较高,以及在办学中对农民工子女群体的关注不够都使得农民 工家庭对公办学校望而却步。 很多家长反映自己在为孩子寻找、申请公立学校时的情形,“学校虽然有电脑派位, 但是证件不全,有的证件没有,有的还要回老家去办,“去找公立学校的时候,因为 没有本地户籍直接被门卫拦下了,说学校不招收外地的孩子,门都没让进’’,“公立学 校看似收费不高,但各种杂费很多,加起来比在打工子弟学校的费用高很多,负担太 重”,“公立学校虽然条件比打工子弟学校好,但是老师太严肃,对学生不亲切,上完 课就走了,还有的老师偏袒的孩子”。 没有本地户籍,证件不齐全,收费高成为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京就读公办学校的 主要门槛。 (2)对原打工子弟学校的认可 两所打工子弟学校都是教委许可办学,学校的条件在打工子弟学校中相对较 好。打工子弟学校虽然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但由于学生大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家庭经 济条件相对较低,已经习惯了所谓的“贫困”处境,他们更注重的是学校对他们自身 的人文关怀。打工子弟学校中的就学主体是农民工子女,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生活与学 习的压力,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拉近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种情感上的依 1R 赖也成为很多学生选择留在原打工子弟学校的重要原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打 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必要性。 来自家长和学生的声音更多的是对学校及教师实力的认可,有的家长说“学 校管理严格正规,把孩子放到那相对放心一点’’,“学校的教师对孩子热心,“学校使 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公立学校一般都是苏州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这个学校上学便 于以后回家”。中,一位学生的声音透露了所有人的,“爸妈也想让我去公立 学校,可我就想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虽然打工子弟学校没有公立学校的校园好,但 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对我们好,有事情找他,再忙也会闲下来帮我们解决,待我们就像 小弟弟小妹妹一样。老师没有课的时候都呆在教室里,我们随时都可以找她。 正如一位班主任所说,“学校管得严、细,什么都管,上不上网,心情好不好,家 里有什么事情啊,学校老师都知道,不像公立学校老师上完课就走了。学校跟家长建 立了信任度,对学校也比较认可,相比之下,家长们就不愿意让孩子调换学校。’’ (3)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打工子弟学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民工家长 的职业繁忙程度、家庭对子女教育成本的经济支付实力、家长对升学信息的掌握程度。 农民工家长工作的繁忙,家庭的负担过重使得他们在其子女升学过程中显得为力。 而打工子弟学校收费低廉,就学程序简单,却为经济条件相对较低、工作繁忙的农民 工子女提供了就学的机会。 根据杨东平、王旗在《市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对16所打工子弟 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学生中独生子女占18%,其余为多子女家庭,其中两个子 多的家庭有7个。农民工家庭多子女的现象,加重了农民工家庭在支付子女上学过程 中的负担,对于进入公立学校上学的成本更是负担不起。有的农民工家长工作很忙, 没有时间顾及子女的学习,参加电脑派位时需要的证件也没有时间去凑,索性顺其自 然,到开学时间就又让孩子回来上学了。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小部分的家长 和孩子对升学的信息一无所知,对于就读的学校是否有电脑派位不清楚,更不用提去 参加派位。信息的缺乏也使部分的农民工子女了进入公立学校的机会。 2.公立学校是次要的就学渠道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在政 19 策上明确提出了公立学校是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主渠道。但是从统计结果 来看,2010年两所学校小升初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总和比例为27%,2011年的比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

  财成国际